深切缅怀光纤之父高锟:他在月半离去,留给人世光明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9月23日下午,中秋的前一天,光纤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
高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诗人和革命家,父亲高君湘是律师,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锟于1948年举家移居台湾,至1949年迁往香港。
高锟家教很严,但他从小就对“动手实验”十分感兴趣,在“熊孩子”的路上越马不停蹄......他曾经和同学成功电解水,自制氢气。另一次是把红磷和氯酸钾塞进湿润的泥土,制成泥炸弹。“这个实验十分成功,我们用泥球掷向猫狗,把它们吓个半死,我们则乐透了”。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并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当我们最终由耳筒里收听到电台广播,那感觉奇妙极了。在什么也没有的空气里,竟然可以蕴藏音乐,简直是魔术”正是鼓捣无线电的这段经历,在高锟心里埋下了电机工程的种子。
在香港,高锟就读圣若瑟书院,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他想读电机工程系,港大当时未开设此科,于是远赴英国,进入英国伦敦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格林威治大学)。在英国留学时,高锟于舞会中认识后来的妻子黄美芸,两人于1959年结婚,婚后有一子一女。
1966年,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任职期间,开始研究利用玻璃纤维传送讯号,发表过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高锟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但他未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至1981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他亦因此获得“光纤之父”美誉。在1987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期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直至1996年退休。
退休后,高锟生活较为低调。2003年,高锟由于打麻将时反应迟缓,在朋友建议之下到医院检查,2004年确诊为老年痴呆(脑退化症),其后生活都大受影响,表达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在旁照顾。
由于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理论获确认需要较长时间,即使有杰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数十年后才能得奖,高锟也不例外。2009年,高锟首次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终获得迟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诺奖用特殊的安排向老人致敬:高锟被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破例亲自走到他面前为他颁奖。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到他时动情地说:“世界欠你一个大人情!”
由于高锟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2000年,高锟与邓小平一起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10年高锟先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英女王寿辰“爵士勋衔”及香港“大紫荆勋章”。他和妻子亦在2010年9月成立高锟慈善基金,晚年主要于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称,香港特首林正月娥对高锟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及哀痛,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林郑月娥赞扬高锟教授是开发及应用光纤技术的先驱,为现代通讯科技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全球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是香港人的骄傲。
林郑月娥还说,高锟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承担的教育家。高锟曾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近10年,期间致力推广研究工作及改革高等教育,对培育下一代不遗余力;他还力促成立科学园,为香港创科发展奠下稳固基础。
高锟曾说过,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都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否则不会成功。高锟的固执,成就了高锟的研究,也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如今,斯人长逝,其丰硕成果却造福着我们无数人,也愿其“固执”的科学精神,永远鼓舞无数科研人砥砺前行。
高锟生平:
1948年家族移居台湾,后高锟父亲携家眷再迁往香港;
1949年高锟进入香港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四年级;
1957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
1959年与夫人黄美芸结婚,育有长子明漳、次女明淇,现时皆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
1960年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
1965年任职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时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电机工程哲学博士学位;
1966年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衰减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贝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系(现称电子工程学系),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
1974年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维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获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在康乃狄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1989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及后于1991年并入工程学院,而高氏有份参与建立);
1991年设立建筑学系(2009年起改称建筑学院);
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命名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为“高锟星”(国际编号3463),以表扬他在科学上所做的杰出贡献;
1997年返港成立「高科桥公司」提供科技顾问服务,同时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
2000年在大埔工业村投资成立“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生产光纤,2003年易主更名“高科桥光通信有限公司”;
2002年或之前完成英文自传《A Time a Tide》,许迪锵翻译的中文译本《潮平岸阔——高锟自述》于2005年出版;
2004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阿兹海默病,接受治疗;
2009年正式退休,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向高锟颁授诺贝尔物理学奖;
12月8日,高锟的演说《古沙递捷音》由夫人和中大4名教授按照《潮平岸阔》内容代笔,夫人代为发表;
12月10日,高锟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
2010年9月21日高锟及夫人黄美芸成立高锟慈善基金,协助阿兹海默症患者和家属;
2018年9月23日,于香港沙田区威尔斯亲王医院离世,享年84岁
1.https://tech.sina.cn/d/bk/2018-09-23/detail-ihkmwytn7297265.d.html
2.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006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3/20/6112231.html
4.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4176.html
5.https://mp.weixin.qq.com/s/fijmUKdcwRnf9Hv6bkJweA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